为深化中外文明互鉴,助力留学生沉浸式体验中华非遗技艺之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产教融合青岛基地于6月11日与25日相继推出“藤编”与“陶韵”文化体验课程,以匠心手作架起跨越山海的文明对话之桥,引领留学生在经纬交织与泥土重塑中探寻东方美学的永恒密码。
(一)跨越经纬:藤编课堂编织东方智慧
吴国栋老师以一根柔韧的黄藤为引,向来自蒙古、喀麦隆、阿富汗等国的留学生揭开这项千年技艺的神秘面纱。通过实物展示与影像资料,向留学生们系统讲解了藤编工艺的历史脉络及其在中国传统生活中的应用场景。留学生们手持经过蒸煮软化处理的藤条,在老师的示范下,学习“十字编”“六角孔编”等基础技法,最后用藤条编织出蝴蝶造型与镂空书签等多种藤编样式。


(二)陶土涅槃:千年窑火淬炼文明印记
魏冉老师携留学生走入陶瓷艺术的世界。以宋代五大名窑经典器型为切入点,结合多媒体课件剖析了中国陶瓷发展简史。从新石器时代彩陶讲到元代青花瓷外销,特别剖析了唐代胡人俑陶塑背后的丝路文化交流史。随着考据文献的层层展开,留学生们在陶瓷文化中感受到了“土与火”的艺术蜕变。课上还就陶瓷纹样中的文化符号、中外制瓷技术互动等问题进行延伸讲解,现场学术氛围浓厚。


文化体验课程的深化实践,为五洲学子架设起文明对话的立体桥梁。当留学生们指尖摩挲藤条的温润筋骨,见证篾丝在经纬穿梭间幻化成器;当陶土在拉坯转盘上渐显风骨,釉料于窑火淬炼中沉淀出千年流光,非遗技艺便超越了语言藩篱,化作可触可感的文明密码。这些浸润着东方智慧的手作之旅,不仅让文化差异在协作中消融,更让传统技艺的匠心传递成为培育跨文化理解的沃土。
(供稿:国际设计学院;作者:吴国栋;图片:张盛远;初审:刘小滢;复审:甄晶莹;终审:张长征、王向学)